7月22日,记者随“同心共筑强军梦”网络媒体国防行采访团走进有“南海前哨钢八连”之称的陆军某海防旅八连。图为连史馆中收藏的连队曾经用过的煤油灯。新华网记者 黄河摄
  “钢八连”的驻地横琴与澳门虽仅一江之隔,但是两岸却是“两个世界”:一边是人烟稀少的小渔村,另一边却是金碧辉煌的大都市。“到了晚上,我们这边煤油灯,澳门那边是霓虹灯。相距几百米,官兵们都看在眼里,装在心里。”老指导员罗茂坤曾这样说。
  1958年某天,几名走私偷渡分子在八连防区海滩登陆,被正在执勤的战士黄锡基抓获。面对偷渡分子掏出的一把人民币,黄锡基看都不看一眼,义正辞严地说:“我是代表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在这里站岗的!”
  如今,随着珠港澳大桥贯通,横琴实现了与港澳的互联互通,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。时代和环境虽然变了,但是黄锡基等老一代官兵所遗留下来的“艰难困苦压不倒、金钱女色迷不倒、敌特破坏捣乱攻不进”的钢铁意志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保留了下来。
 
  图中“钢八连”的官兵个个眼中透着坚毅。新华网记者 黄河摄
  近年来,不少人瞄上了“钢八连”这块“金字招牌”,想用重金请连队为企业活动壮声威,帮助宣传产品,但连队丝毫不为所动。每次连队干部骨干应邀前往地方作报告,面对邀请单位的“车马费”、“误餐费”,他们一概谢绝、分文不取。
  作为一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英雄连队,几十年来,连队始终不把人民给予的“免检”信任当成“摇钱树”,不论环境如何变化、驻地如何变迁、任务如何拓展、生活如何改善,钢八连始终保持“艰苦奋斗,拒腐防变”的连队本色,如钢浇铁铸般守卫在祖国的海防线上。
  从甘过苦日子、善过好日子的艰苦作风中来
  原“钢八连”连长何东明告诉记者,艰苦奋斗是“钢八连”的魂,是连队引以为豪的“传家宝”。过去,连队住的是草棚山洞,吃的是野菜海草,喝的是咸涩的苦水,官兵从不言苦,不喊累。“新三年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正是当年连队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 
  图中雕塑生动再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连队进驻横琴岛之处,自力更生,努力改善驻防与生活条件的场景。新华网记者 黄河摄
  在连队营区,记者看到了一个简易的柴火灶。何东明告诉记者,这是连队的宝贝之一,叫做“传家灶”。当年在连队坑道建设时期,由于炊事班离坑道施工地点有很远,很多战士们常常吃冷菜冷饭。于是,炊事班班长就在坑道建设场地搭起了这个柴火灶,解决了战士们的吃饭问题。“虽然如今这个灶已经不再使用,但却成了连队官兵学习艰苦奋斗、互助互爱传统的宝贵教材。”何东明说。
 
图为“钢八连”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“活教材”——“传家灶”。新华网记者 黄河摄
如今,“钢八连”官兵依然坚持引入山水洗菜洗澡、种树浇花,官兵人人会缝补、个个会理发。虽然早已用汗水送走了条件艰苦的日子,但官兵们收获的却是艰苦朴素、不懈奋斗的精神。 从十年磨一剑、百炼终成钢的顽强斗志中来 平时刀锋磨得利,战时才能打得赢。为练就能打胜仗的“钢筋铁骨”,“钢八连”将“时间上高密度,内容上满负荷,标准上超大纲”写进训练守则,制定了一份远超其他连队的训练“食谱”:每人每天坚持一个5公里、一次冲山头、一个400米障碍跑;每天睡觉前,要完成俯卧撑、杠铃挺举、蹲下起立等“5个100次”;每月进行一次徒步70公里环岛拉练……
 
  图为“钢八连”官兵在炎炎烈日下进行海防炮兵演练。新华网记者 黄河摄
  建连至今,八连曾身经百战,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南海之滨,以英勇善战、不怕牺牲、作风顽强著称。进驻横琴岛后,八连驻防伶仃洋,担负起守岛固防的重任。近10年来,连队先后圆满完成40多次实弹战术演习,接受上级30次综合考核次次第一,取得20多项训练革新成果,涌现出175名军事训练尖子和优秀“四会”教练员,1人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。
  700多年前,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伶仃洋畔留下了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生命绝唱,表达了自己卫国无力、以生赴死的人生感慨。现如今,“钢八连”官兵誓言铿锵:“我们一定要当能打仗、打胜仗的海防尖兵,守好祖国的每一寸领海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