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2日,中铁十一局的工程人员在进行500米长轨落槽作业。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(资料图)
  每天13时至16时没有动车通行,是整治设备的最佳时段,但也是一天最热的时候。三个小时内要完成好设备整治工作,时间紧、任务重。张磊和工友们从一组道岔到另一组道岔,不一会儿,橙黄色的工作服就被汗水浸透。
  “长时间、高强度的使用,会使列车变换轨道的道岔处于‘亚健康’状态。尤其现在客流逐渐回升,道岔饱受高铁车轮的挤压后,特别需要我们信号工及时检修,确保列车通行安全。”张磊说。

  6月9日,在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堡里镇,供电部门工作人员在抢修损坏的供电设备。 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(资料图)
  盛夏时分,无论气温有多高、工作到多晚,标准半点不能降是他们守护线路安全的原则。鲍渊强和同事们白天对供电线路和设备展开巡检,一一查找安全隐患。夜晚零时过后,等到用电负荷最小时,他们才开始检修工作,尽最大可能减少电力作业对百姓用电的影响。
  “虽然我们下班晚一点,但大家都能享受到电力带来的清凉。”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鲍渊强笑着说。
  6月9日,工人在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的渝湘高铁重庆段建设工地现场作业。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(资料图)
  持续高温下,在山东邹平货运铁路专用线的施工现场,为了减少疫情对项目工期的影响,中铁十局的建设者们挥汗如雨,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。
  56岁的张培财,是施工现场的一名钢筋工。他戴着安全帽,穿着反光背心,套着厚厚的劳保手套,蹲在搭好的钢筋架上,手上一拉一勾地绑扎着钢筋,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一上午就要重复一千多次。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在钢架上。
  这几天温度太高,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,作为班组带头人的张培财,早上五点半就起床,收拾一下后就带人上了工地。他说:“中午桥墩上面太阳暴晒后,摸一下都烫手啊。我们早点起来干活,中午就可以歇一歇。”说完这话,他擦了把汗,又忙活起来。
  工作辛苦,但张培财却说:“辛苦也是快乐的。”在他看来,“干好哪一行都不容易,尽心尽力就是自己的职责。”